
7月跨太平洋航線運力沖頂!關稅陰霾下船公司“孤注一擲”?
2025-07-03 20:39:42
來源:海運圈聚焦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在中美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升溫、即期運價持續下行的背景下,正逐漸陷入“混亂邊緣”。一邊是主要班輪公司不斷調整航線與班期,另一邊則是區域性小型船公司趁勢加碼,接連推出新航線,使得本就高度波動的市場更加撲朔迷離。
據航運數據平臺eeSea最新預測,2025年7月東向跨太平洋航線的總運力將達到約257萬標準箱(TEU),這一數字若最終實現,將創下該航線有史以來單月最大運力紀錄。作為對比,疫情高峰期間的2022年4月,該航線的實際運力也不過214萬TEU。
eeSea營運主管Destine Ozuygur表示:“不過,2024 年第三季度至第四季度的運力表現也相當出色,8 月份達到峰值 239 萬TEU,12 月份實際運力再次達到 237 萬TEU。”
然而,今年7月運力飆升較為特殊,因為它并非由市場需求自然推動,而是由船公司基于“搶運潮”預期主動加艙所致。
需求端目前的表現并未如預期般回暖。受美國可能于7月9日恢復對華高額關稅的政策懸而未決影響,當前出貨商與貨代普遍處于觀望狀態,導致6月下旬以來即期運價大幅回調,部分航線價格下跌超過40%。尤其在特朗普放話希望在7月4日前簽署新貿易協議的背景下,整個市場彌漫著“不確定”的焦慮氣氛。
在此背景下,小型船公司卻逆勢擴張。Alphaliner披露,中國合德海運計劃在現有基礎上新增第三條跨太平洋航線——HDS3服務,預計部署3艘2700至4400TEU集裝箱船,計劃于7月16日從廣州南沙港首航,14天直達洛杉磯港,初期以雙周班運營,并通過與華東美西快航聯動,提供周班服務。
另一家中小航運公司Emirates Shipping Lines(ESL)也計劃重返跨太平洋市場,將參與UWL運營的“Sun Chief Express”航線。該航線連接胡志明、蛇口與美國西北部港口西雅圖,ESL將提供3艘2800至3100TEU集裝箱船,取代此前的Swire Shipping船源。
不過,這些新增航線整體運力貢獻有限。Destine Ozuygur表示,7月運力飆升的主因,是船公司在6月集中恢復了多個此前停運的航線,押注于預期中的“搶運潮”,但市場表現明顯未達預期。
例如,赫伯羅特重啟了暫停三年的PNX航線,目前僅部署8600TEU的“Sofia Express”號作為“加班航次”運行中美東航線;而馬士基與赫伯羅特在“雙子星聯盟”框架下,于6月23日啟動的TP9航線,部署6艘4500TEU船舶,掛靠廈門—釜山—長灘。
行業媒體The Loadstar報道稱,中遠海運與東方海外也重新啟用了SEA3航線,由8,000TEU的“OOCL Rotterdam”號于7月初自高雄首航。該航線原先由OOCL單獨運營,后并入海洋聯盟旗下的PSW11服務。但在4月2日中國宣布對部分美國產品加征關稅后,PSW11航線在4月初至5月中僅完成3次航次即暫停運營。
值得注意的是,該SEA3航線盡管計劃部署6艘8000TEU船舶,但繼首航后已有2次航次被宣布取消。這也反映出船公司在當前不確定環境中,不得不通過“空班”機制靈活調整運力。
“接下來如果運價持續下跌,不排除7月還會有更多空班安排,尤其對合德海運、德翔海運等中小航商而言,首當其沖,”Ozuygur表示,“不過也要看到,船公司有時會先宣布空班以保守應對,再根據實際情況恢復航次,這種操作比取消航次后又重新上線更為靈活。”
從目前趨勢來看,跨太平洋航線正處于供需錯配的敏感節點:供給端一意孤行,需求端卻步為營,關稅博弈帶來的不確定性則進一步放大了市場的波動性。7月究竟會成為一次“運力泡沫”的集中釋放,還是船公司精準踩點的賭贏式投艙,仍有待時間驗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