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滬東中華入選浦東新區首批GID鏈主企業
今年7月,浦東新區正式發布實施《浦東新區產業數字化躍升計劃(GID)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日前,滬東中華成為浦東新區首批GID鏈主企業,《浦東發布》刊文介紹滬東中華的數字化轉型經驗和成效,點贊公司發揮GID鏈主標桿引領作用,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轉型升級,賦能數字經濟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發展。
從復興島向對岸望去,整整齊齊的船只鋪在江面,船只的后面是高樓大廈,這就是充滿歷史感的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滬東中華”)的浦東駐地。
滬東中華是原滬東造船集團和原中華造船廠于2001年4月8日,聯合重組后組建的中國特大型造船企業,是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領導的既造軍用船舶、民用船舶,又造大型鋼結構的綜合性企業集團。公司年造船能力超過200萬噸,資產總額超400億元,年銷售收入190億元,已成功進入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裝箱船等高端船舶市場領域,形成了防務、船海、應用和船海服務四大板塊的產業格局。
目前,滬東中華建立了船舶產品數字化設計集成平臺(SPD系統)、船舶全生命周期管理平臺(SPDM系統)、造船企業資源計劃管理平臺 (SMS系統)、造船企業制造執行管理平臺(SMES系統),并已基本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船舶產品設計、制造、管理一體化平臺,支撐船舶產品設計、制造、管理全過程。滬東中華已經通過不斷創新和集成創新,形成了以船舶產品三維數字化設計集成平臺(SPD系統)為核心的自主知識產權的造船軟件產品,并對集團和同行業企業輸出數字化服務能力。
數字化自主創新,為產業鏈企業輸出服務
滬東中華于2002年在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全額投資成立上海東欣軟件工程有限公司,也是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全力打造的信息化服務平臺,是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和上海市明星軟件企業,已有二十多年的發展歷史。東欣公司目前是國內唯一一家能為船舶行業完整提供自主產權的CAD、PDM、ERP、MES等產品的軟件公司,通過4大系統幫助船舶企業進行設計、生產、供應鏈、質量、成本等核心業務數字化管控。
東欣軟件自主研發具有知識產權的造船設計軟件(SPD)、產品數據管理軟件(PDM)和企業ERP等軟件,43項軟件獲得軟件著作權登記證書,28項軟件獲得軟件產品證書。軟件產品已在國內220余家船舶制造廠、設計院所、大專院校成功應用,取得了十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為我國船舶工業推進現代造船模式,實現精細化管理,降低成本,縮短造船周期,增加企業競爭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船舶全生命周期精細化設計,可復制推廣數字化場景
船舶建造過程中,在產品設計、制造和檢測過程中需要重復利用的統一建模信息和結構數據信息由于跨部門、跨專業、跨地域等多重因素影響,導致在不同階段需要進行重復性處理、數據冗余、數據一致性難以保證等痛點,大大降低了計算機輔助技術在業務應用過程中的總體效益。因此,依托計算機技術對設計對象的材料、裝配、工藝、工法等數字化處理,滬東中華積極開展船舶全生命周期精細化設計業務,在總體設計周期不調整的情況下,基于H1691A實船開展精細化設計研究,以業務為牽引、問題為導向,充分結合當前MBD理念,定義以模型為驅動的業務模式,利用基于MBD的船舶數字化設計及三維建模仿真與優化技術,重構數字化研發平臺框架,推進滬東中華在研發、設計、三維送審、建造、檢驗、管理、運維等環節全數字化、統一數據源的精細化設計建設,實現船舶研發快速設計。
目前,滬東中華三維數字化設計率達到91%,造船效率每修正總噸工時消耗降低到21.3,核心主力船型關鍵生產周期十四五期間縮短了14.3%。
全產業鏈數字化,任重道遠、砥礪前行
通過與滬東中華的深入交流,了解到在造船產業鏈數字化發展過程中問題主要集中在工業軟件的開發、應用和持續迭代。一方面,工業軟件無論是現有產品迭代還是新產品開發都非常依賴于核心技術人員對行業發展趨勢及研發方向的把握能力和落地能力。另一方面船海工業的復雜性,造成了工業軟件推廣比較困難。工業軟件是一個復雜綜合的軟件生態鏈,從配套商到總裝廠、從設計院到船級社,均已經適應習慣國外軟件商所構建的操作生態體系,改動任意環節的軟件,需要應用方與軟件方共同承擔后期風險。這兩方面問題均減緩了船舶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的進程。
對于全產業鏈數字化的議題,滬東中華表示未來將進一步發揮自主軟件的核心優勢,支撐科研項目立項工作,推進國產工業軟件的研發和工程應用;同時加強產學研用結合,促進跨界聯動,服務全產業鏈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
滬東中華作為浦東重裝領域代表企業、首批“GID鏈主”企業之一,在產業數字化轉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未來將不斷輸出數字化服務能力,為全行業數字化轉型樹立標桿,攜手各企業實現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變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