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船國配”底氣從何而來?
2020-12-11 13:48:16
來源:中國水運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截至11月30日,南京中遠海運船舶設備配件有限公司(簡稱‘南京船配’)承接新造船低速機排氣閥桿訂單54臺套,已交付33臺機約250根。”12月8日,南京船配工作人員鄭思凡告訴記者,低速機排氣閥桿是南京船配自主研發,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為船用柴油機二沖程氣閥國產化項目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南京船配取得如此成績的背后,是我國船配企業強化船舶配套產品自主研發,實現船配產品國產化的一個縮影。
船舶配套業是船舶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船舶工業綜合競爭力。雖然我國船舶配套企業數量不少,但長期以來,我國船舶配套設備大部分采用引進專利技術或與國外合作方式生產,缺乏核心自主技術,競爭優勢不明顯。“與世界先進配套企業相比,我國船舶配套業自主創新能力、本土船用設備裝船能力仍有待提高。作為船舶總裝廠,推廣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設備提高船舶的國產化率義不容辭,但我們更加需要的是船舶配套業給船廠質量和服務的底氣!”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船舶集團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胡可一表示。
船配設備本土化率不足
來自東西智庫的一份報告指出,船舶配套產業是船舶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用設備占整船成本比例40%—60%。我國多數船舶制造企業為船舶總裝廠,負責船舶的設計、結構焊接、設備的安裝與調試等。而船舶配套產品包羅萬象,按用途可分為專用設備和通用材料。其中專用設備主要包括主機、通訊導航設備、各種機艙和甲板機械設備等近150余種,約占整船成本的40—60%。通用材料包括各種鋼材、油漆、潤滑油等數百種,約占整船成本的15—20%。
這份報告提到,我國船舶配套設備國產化水平尚低。據工信部統計,我國高技術船舶和海工裝備配套設備本土化率不足30%,與韓國85%以上、日本90%以上的船配本土化率有較大差距;德國、挪威等歐洲傳統造船強國該比例達100%,并有大量出口余量。此外,船用柴油機、雷達導航設備零件占我國船配進口半壁江山。
“船舶配套業與船舶制造業發展不相匹配是我國船舶工業存在多年的嚴重問題,并已經嚴重制約船舶工業的健康發展和壯大。”江蘇某船廠負責人告訴記者,許多船廠建造出口船的國產設備配套率在20%左右,原因是國外船東指定要用進口設備,對中國設備缺乏信心。
我國制造的遠洋船配套的船用中速柴油機,70%是直接由國外進口的原裝機,其余30%幾乎都是購買國外許可制造的產品。在甲板機械方面,我國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十分薄弱,且力量分散;在船舶電站方面,我國企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設計能力和生產能力,但由于對船用電站系統不能成套供貨,且缺少系列化產品,往往無法與國際廠商成套設備供貨相抗衡。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我國在造船總量上早已成為世界第一,但船舶配套仍然嚴重依賴國外,日韓的船舶建造和配套同樣強大,而歐洲國家雖然船舶建造占比較低,但由于牢牢占據關鍵配套設備市場,地位依然強大。配套業不強就容易受制于人,船舶工業若要真正做大做強,技術含量高、性能優、可靠性強、價格低、售后服務好的船舶配套產業是必須統籌搭建的根基。
利好政策推動產業發展
船舶配套產業是船舶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船舶工業綜合競爭力。船舶配套產業涉及面廣、產品種類多,其中船用設備價值量最大,是船舶配套產業發展的核心。
對此,工信部有關人士指出,21世紀以來,隨著我國成為世界造船大國,船舶配套產業發展轉型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盡快提升我國船用設備配套能力和水平,更好地滿足航運和船舶制造的需求,支撐造船強國建設成為當務之急。在這樣的背景下,《船舶配套產業能力提升行動計劃(2016—2020)》(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應運而生。
根據《行動計劃》,到2020年,我國基本建成較為完善的船用設備研發、設計制造和服務體系,關鍵船用設備設計制造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掌握船舶動力、甲板機械、艙室設備、通導與智能系統及設備的核心技術,主要產品型譜完善,擁有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品牌產品;龍頭企業規;、專業化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實力的船用設備系統集成供應商;配套能力顯著提升,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0%以上,高技術船舶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60%以上,船用設備關鍵零部件本土配套率達到80%,成為世界主要船用設備制造大國。爭取到2025年我國建成較為完善的船用設備研發、設計制造和服務體系,船舶配套能力全面提升,本土化船用設備平均裝船率達到85%以上,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大幅提升,成為世界主要船用設備制造強國。
《行動計劃》指出,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充分利用現有科技資源,針對目前基本依靠引進技術或技術水平低、創新能力弱的船用低速機、燃氣輪機、噴水推進裝置及油船貨油區域相關設備,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開展重點產品典型樣機研制,攻克一批對產品技術水平具有重大影響的關鍵共性技術,掌握以綠色、智能、協同為特征的先進設計制造技術,形成一批具有全局性影響、帶動性強、滿足市場需求的重大產品,大幅提升我國船舶配套產業的創新能力。
突破技術瓶頸提升市場競爭力
為使我國盡快向造船強國轉變,在《行動方案》支持下,船舶配套企業與船舶研究所紛紛聯手,開展一系列攻關已經突破了一些產品的技術上難題,使船舶設備國產化邁出了堅實步伐。
日前,全球首支22000TEU集裝箱船船用曲軸(W12X92型)成功下線。該船用曲軸由大連華銳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所屬大連華銳船用曲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華銳曲軸”)研制,通過WinGD公司、法國船級社(BV)、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機有限公司的最終聯檢,安裝在22000TEU超大型集裝箱船的發動機上。
“該型船用曲軸成功下線,將助力大連華銳曲軸在與國內外同行的試制競賽中取得優勢。”大連華銳曲軸有關負責人表示,這標志著大連華銳曲軸成功躋身世界超大型船用曲軸制造行業前列,讓“船等機、機等軸”制約國家造船業發展的瓶頸成為歷史。
去年,南京船配自主研制的國產船用柴油機二沖程排氣閥桿順利通過臺架試驗,圓滿實現首臺套裝機,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船用柴油機二沖程排氣閥桿首次在船舶上應用。經過一年的使用,這一產品已經立足市場。“這得益于南京船配在自主創新基礎上,不斷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對船用柴油機氣閥產品進行創新研究與開發,加快產品升級,提升市場核心競爭力。”鄭思凡說。
據鄭思凡介紹,南京船配的研發團隊積極參與到世界知名發動機公司的前端研發設計中,參與標準制定和新材料、新工藝的試驗,掌握關鍵部件熱處理控制、有限元分析等核心技術,不斷優化設計提升產品性能。圍繞二沖程產品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團隊完成數字化研制平臺軟硬件建設,電鐓—鍛、焊接有限元分析及專家系統建設,實現了對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
今年4月22日,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與卡塔爾石油公司簽訂了總金額超200億元人民幣的“卡塔爾石油—中國船舶集團液化天然氣(LNG)船建造項目”。本次簽訂的200億元LNG船出口合同金額約占2019年我國船舶出口總額的13%。滬東中華船廠是本次合同簽訂的主要參與者之一,由于我國船舶配套產業鏈完整,船舶設備國產化率高,本次簽訂的合同訂單大部分將被國內船舶企業消化,我國船舶行業全產業鏈都將從中受益。
此外,近日《2020年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名單》公布,全國63家企業被認定為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兩家船配公司上榜,分別是中國船舶集團旗下的昆明船舶設備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洛陽船舶材料研究所)。“這對促進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鼓勵船舶配套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大意義。”一位業內人士說。
中船工業經研中心的翁雨波認為,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船舶配套整體能力得到大幅提升,配套體系基本完善,可為絕大多數船型提供各類配套設備。目前,我國船舶動力設備產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二,并在甲板機械、通訊導航設備等設備上形成了自主品牌,大力支撐了我國船舶工業的發展。近年來,我國配套業年產值1300億元左右,利潤總額60億元,成為船舶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今,越來越多的我國眾多骨干船企和船配企業擴大規模、提升技術,將自主創新和推進智能制造作為企業加快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相信,“國船國配”的夢想變成現實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