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訂單流向中國,歐洲船廠能“搶回”市場份額嗎?
2023-11-02 17:45:18
來源:中國船檢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歐洲近海船隊更新浪潮涌動,許多新一代復雜先進和創新型船舶建造訂單都落在了亞洲船廠(尤其是中國船廠)手中,今年5月的數據顯示,歐洲船東共有60艘近海船舶正在亞洲船廠建造,在他們已下單和正在建造中的202艘近海船舶總量中占據著不小的比例。這其中,中國船廠接單表現尤為突出。這意味著歐洲船廠的又一個細分市場正在成為亞洲船廠的天下。不過,巨大的船隊更新需求也為荷蘭和其他西歐船廠提供了重新占領部分市場和擴大市場份額的機會。
為促進本土造船業發展,近日荷蘭政府與海事行業合作推出了一項全面的海事制造產業政策,雙方將在2024年和2025年共同投資6000萬歐元用于造船業創新。該政策強調了加強荷蘭在全球造船業中的地位、為未來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的迫切需要,并提出了振興造船業的關鍵戰略。并指出,當前全球船隊平均船齡已達22年,而船舶服務壽命通常為30年左右,還有7年就會有大批船隊更新的需求釋放出來,造船業應為此做好準備。
現實差距
據負責制定這項政策的荷蘭內閣特使Marja van Bijsterveldt稱,與歐洲其他國家一樣,在過去幾十年中,荷蘭的商船建造全球市場份額已被亞洲占據了絕大部分。從20世紀80年代的45%降至目前的4%(以造船量計算)。憑借遠見卓識和政府對企業的堅定支持,亞洲,尤其是中國,正在贏得越來越多的歐洲訂單,包括建造更復雜的船舶。
她補充說:“據船東稱,如今在荷蘭造船比在亞洲造船要貴20%到40%。這些數字令人震驚,如果我們不設法扭轉這種局面,最終將帶來災難性的后果。荷蘭的安全、能源轉型和繁榮都依賴于船舶。我們再也無法承受近幾十年來的自由放任政策。”
荷蘭船廠的很大一部分潛在產能是由相對較小的船廠形成的,它們目前從事分段建造或小型工作船的建造。這些船廠往往難以提供為貨船船東建造新船所需的退款擔保。
補救措施
在未來兩年內,荷蘭政府和海事行業將各撥款3000萬歐元,用于技術和可持續創新。造船業和政府將合作采取25項措施,解決25個瓶頸問題,分為5項行動方針。這些措施包括在船舶采購中優先考慮國家利益、改善融資和財政法規,以及保護造船廠免受住房建設的影響。還將解決造船業勞動力短缺問題。
政府和行業還將共同開發5個先行項目,在船舶建造、改裝和維修中推動應用新技術、新工作方法和新盈利模式。例如,“船舶核動力推進”項目將探索如何應用核技術增強航運可持續性,使船舶在海上續航更持久。“海事總體規劃”項目計劃建造多達40艘以LNG、甲醇、氫氣為燃料的可持續船舶,已經獲得了國家增長基金(National Growth Fund)2.1億歐元的支持。
“未來船廠”項目計劃將船舶建造成本降低10%至15%,并通過數字化和機器人技術來優化船舶建造。荷蘭北部造船廠已經在與合作伙伴探索開發機器人工廠的可行性,其目的是集中數字化生產鋼面板和分段。而FieldLab數字化造船4.0項目正在開發數字化造船工藝,該項目對船廠焊接和裝配過程中應用數字化和機器人技術進行了研究、測試和培訓。數字化將使機艙和船舶電氣系統的裝備和安裝更加高效。
理想很豐滿
荷蘭船舶設計公司Conoship International總經理Jan Jaap Nieuwenhuis表示,歐洲船廠要在價格上與亞洲船廠競爭很困難,但也并非不可能。許多研究項目表明,在比較整個項目成本(包括建造監理、現場團隊、從亞洲到歐洲的運輸成本、保險等)時,每公斤降低約1歐元的價格就足以將成本價格降低到具有競爭力的水平。
此外,航運脫碳進程才剛剛開始,未來對新技術,如船上碳捕集設備、大規模風力推進或船舶電氣化還將有進一步的需求。目前,一些西歐公司正在開發這類技術。而相關技術開發商與船廠之間的早期合作與整合可以為歐洲造船業帶來先機,并以比亞洲船廠更具競爭力的價格建造應用這些技術的船舶。當然,這需要開放的態度以及合作與創新的意愿。
荷蘭Ferus Smit船廠的高級造船工程師Rick Brinkman表示:“歐洲造船業正在重新贏得航運公司的青睞。這是因為其交付可靠性更高,而且消除了各種風險。”Jan Jaap Nieuwenhuis也指出,大多數船東都清楚在西北歐造船的優勢,如質量高、交付可靠性高、便于建造監理、二手船價值更高、知識保護等。只要有合適的價格和條件,并不難說服許多船東選擇在歐洲造船。而滿足這些條件的要素已經存在,或者正在開發中。“我們相信,只要迅速提供進一步的支持并強化這些舉措,我們還來得及防止短途造船輸給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