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在明政府政策及其對造船業競爭格局的影響
2025-07-02 20:34:43
來源:中國船舶報
編輯:
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韓國或將在新形勢下,重新將造船業“錨定”為國家競爭力核心資產之一,試圖通過國家戰略重塑產業生態;
李在明的競選承諾把造船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預示韓國政府的“角色”將從過去相對被動的“守護人”,轉變為積極主動的產業推動者;
即便韓國新政府具有較強意志力推進產業政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受體制內外多重因素的掣肘;
韓國船企可能通過合作為美方建造軍用或商用船舶,從而部分填補美國船舶工業的空白。
近年來,全球造船市場在能源結構轉型、綠色低碳浪潮及地緣政治重塑等多重因素推動下,進入結構性調整的新周期。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格局,韓國新任總統李在明在競選期間即罕見地將造船業提升至韓國新的國家愿景“韓國倡議(K-initiative)”核心資產的戰略高度,明確提出要發揮政府主導作用,“以K-造船業打造海洋強國”的愿景。這不僅傳遞出韓國新一屆政府對制造業基礎再造的高度關注,也釋放出其在產業政策層面可能出現系統性調整的信號。
隨著李在明政府上臺,其在造船業領域的一系列動向逐步顯現:強化與美國的戰略合作、強調智能與綠色船型的未來競爭力、倡導構建公共主導的產業支持體系。這些政策傾向預示著,韓國或將在新形勢下,重新將造船業“錨定”為國家競爭力核心資產之一,試圖通過國家戰略重塑產業生態。其舉措將對中韓造船業競爭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競選期間承諾重塑造船業
在韓國總統競選期間,主要候選人紛紛打出“造船牌”爭取選民支持,并積極圍繞造船業給出承諾。這種競選氛圍反映出韓國政治精英對造船業的共識:在全球造船市場競爭加劇的大背景下,振興造船業已成為獲取民意支持和重振經濟信心的重要抓手。
國民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在蔚山拉票時,力贊HD現代重工的世界級地位,強調韓國具備為美國建造軍艦和潛艇的能力,宣稱其如當選將推動建造核動力潛艇、發展以HD現代重工為代表的“K-軍工”產業。
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則將造船業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明確提出“以K-造船業打造海洋強國”的愿景,將其視作韓國新的國家愿景核心資產。他在競選綱領中公布了一系列面向造船業未來發展的政策承諾,核心目標是將韓國從造船強國升級為引領全球的海洋強國。
李在明強調造船業對韓國出口和就業的關鍵作用,宣稱若當選將通過五大戰略助力韓國實現這一目標,包括:搶占智能與環保型未來船舶市場、支持以“能源高速公路”為依托的風電安裝船等新興領域、推動船舶制造體系高端化、增強中小造船企業競爭力、實現特種船建造技術領先以及培育艦船維護、修理與大修(MRO)產業。
李在明主張大力支持環保燃料動力船舶原創技術研發,推動自主航行智能船舶的實證和商業化,占領未來智能航運市場。同時,他承諾解決制約行業發展的融資難題,要求銀行及時提供預付款保函(RG),加大韓國貿易保險公社的擔保支持力度,為船企接單創造條件。在這一思路下,他甚至提出,將韓國最大航運企業HMM的總部從首爾遷至港口城市釜山,以強化造船業與航運業的聯動發展。這一系列舉措表明,李在明政府有意從國家戰略高度出發,全方位重振韓國造船業的競爭力,展現出新政府傾向于將造船業作為國家戰略支柱產業來培育的強烈意愿?傮w而言,李在明的競選承諾把造船業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預示韓國政府的“角色”將從過去相對被動的“守護人”,轉變為積極主動的產業推動者。
上任后造船業政策初現端倪
李在明就任后,韓國新一屆政府圍繞造船業的政策輪廓已初現端倪。其一系列早期動作顯示,韓國政府正朝著競選綱領規劃的方向發力,但在政策落地過程中已開始顯現各方利益博弈的影子。
李在明兌現競選承諾,要求將韓國海洋水產部和國有控股航運巨頭HMM總部遷往釜山,以實現將釜山打造為“東亞海洋之都”的構想。但這一中央政府主導的布局調整很快遭遇阻力。HMM陸上員工工會公開發表聲明,強烈反對政府將該公司總部強行南遷,認為這將嚴重侵犯上市公司的經營自主權和員工家庭穩定。工會警告稱,如政府一意孤行,將采取堅決行動應對,并敦促立即撤回搬遷計劃。由于勞資雙方對立明顯,加之牽涉管理層和股東利益,各方圍繞HMM搬遷的協商博弈可能曠日持久。
同時,李在明在今年5月16日到群山地區拉票時還表示:“只要政府發揮作用,群山造船業一定能夠復蘇。”同時,他明確提出了完全重啟HD現代重工群山船廠、使其恢復整船建造業務的主張。這一表態被視為群山船廠“命運的轉折點”。群山地方政企寄望他上臺后出臺實質性舉措,如優先將公共船舶建造項目交給群山船廠、提供中長期訂單支持、設立專門的“造船產業控制塔”等。然而,HD現代重工仍把“觀望市場動向”作為決定群山船廠完全重啟與否的依據,對恢復其整船建造業務持消極態度。這被當地輿論稱為“明顯的戰略回避”,即在船市需求旺盛的情況下刻意回避群山船廠完全重啟議題。
以上事件凸顯出,即便韓國新政府具有較強意志力推進產業政策,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仍受體制內外多重因素的掣肘。韓國新政府必須提高地方和各利益主體對其政策的接受度,否則政策落實過程中將充滿變數。如何減小企業商業考量與區域均衡發展訴求的差異,也是韓國新政府面臨的考驗?梢灶A見,未來一段時間內,韓國造船業政策的推行將伴隨各種形式的利益博弈,政策效果也將因此呈現不確定性。
“務實外交”打開訂單新突破口
在全球競爭與地緣政治因素交織的情況下,美國特朗普政府主動釋放出與韓國深化造船領域合作的信號,被韓國業界視為千載難逢的機遇。
韓國政府無論是尹錫悅執政期間還是李在明上臺后,都對韓美造船業合作表現出了濃厚興趣,并將其視為增加訂單、提升技術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李在明2025年年初以在野黨領袖身份出席“韓美同盟與造船產業、K-軍工產業前景”座談會時就表示,美國政府表現出重振本國造船業的強烈意愿,但美國造船業已無全球競爭優勢;韓國雖面臨中國趕超的壓力,卻依然擁有技術和經驗優勢。他認為,如果韓國充分發揮這一優勢,與美國在造船領域展開更緊密合作,將有望為韓國帶來更多訂單和新的發展機遇。
李在明進一步透露,美國國會正推動立法,鼓勵盟國參與美國軍艦建造。這意味著韓國船企可能通過合作為美方建造軍用或商用船舶,從而部分填補美國船舶工業的空白。
在座談會上,韓國三大船企(HD現代重工、韓華海洋、三星重工)的代表也積極獻策,呼吁政府提供環保船舶技術開發預算支持、設立軍工出口振興基金、加大對中小船企金融支持力度及放寬對軍用船舶維修的限制等。這些建議得到李在明的正面回應,他表示將探索通過國會履職和財政支持來落實相關合作。
可以看出,強化韓美造船業合作已成為韓國政府和業界必然實施的一項戰略。一方面,若抓住美國重建本土造船業的機遇,韓國或可優先承接來自美國的商船和軍艦訂單,彌補自身訂單不足的“短板”并鞏固高端船型市場。而美國為遏制中國在船舶制造領域的主導地位,傾向于將部分訂單轉向盟友國家,這為韓國提供了機會窗口。韓國經濟界也建議韓國造船業把握美國重振造船業的機遇,聚焦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破冰船等領域與美方展開合作,爭取成為美國造船業重建的最大受益者。另一方面,通過與美國的技術和生產合作,韓國造船業在海洋防務裝備等新領域也將獲得訂單并積累經驗,這有助于“K-軍工”戰略的實施。
上述動向表明,李在明政府的造船業政策邏輯中包含了以同盟合作拓展海外市場的思路,既服務于韓美同盟關系,也在經濟上為韓國船企開辟訂單來源新渠道。在中美博弈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這種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合理性。
高度重視綠色與數智化
順應全球航運業綠色轉型和智能化趨勢,韓國新一屆政府在造船政策上透露出進一步向智能、環保船舶傾斜的意圖。李在明的競選綱領把“智能與環保型未來船舶”放在六大舉措之首,強調韓國必須搶占這一新興市場的制高點。
與此同時,智能航運技術也是其政策關注的重點。韓國致力保持其在高技術船型上的傳統優勢,投入資源研發自主航行系統、遠程船舶操控以及船岸一體化智能管理平臺等。李在明曾表示,將通過實證項目積極主導智能船舶發展,使韓國在這一領域保持先發優勢?梢灶A見,韓國新政府大概率會繼續瞄準這一方向,通過產學研合作、試點示范等手段,加快智能航運技術的商業化應用。韓國還計劃推動船舶制造體系數字化轉型,提升建造效率和質量,以擺脫對低成本勞動力的過度依賴。
這些舉措表明,面向碳中和及數字時代的產業升級已成為韓國造船政策的重要著力點。韓國新政府傾向于用“技術牌”壓制“成本牌”,在與中國等競爭對手的較量中鞏固自身在高端船舶和綠色船舶市場上的領先地位。這種布局既順應了國際海事組織(IMO)環保規范不斷趨嚴的趨勢,也是對全球船東需求變化的主動適應。當前,韓國船企手持訂單中LNG運輸船、超大型集裝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占比高,正是得益于過去幾年其在綠色、高技術方面的提前“卡位”。
可以推斷,李在明政府若踐行競選承諾,將更傾向于在政策和資金上支持綠色智能船舶研發、建造,以保持韓國在全球造船市場上的競爭優勢。
“藥方”療效仍待觀察
綜合以上方面,可以梳理出李在明政府在造船產業政策上的邏輯主線:以科技和合作為支點,撬動產業振興,綜合施策以應對中國競爭。
首先,從科技升級角度,韓國新政府深知韓國在勞動力成本和產能規模上已難以與中國抗衡,因此轉而通過鞏固在高技術、高附加值領域的優勢來實現差異化競爭。無論是強調研制智能船舶和環保船舶,還是扶持特種船和軍民兩用船舶生產企業,都是在力圖擺脫同質化競爭,走“以質取勝”之路。這一邏輯符合韓國由“造船強國”轉型為“海洋強國”的戰略訴求,即以創新鞏固國家競爭力。同時,其政策重視提升產業鏈韌性:通過支持中小船企、發展配套和MRO業務等措施,韓國意在改變以往過度依賴三大船企、訂單結構較為單一的局面,打造更加穩健的產業生態。這實際上也是吸取教訓之舉——韓國上一次造船業低迷期(2016年前后),中小型船廠大量倒閉、產業空心化的問題至今仍令人警醒。李在明提出增強中小企業競爭力,正是希望舉全國之力補齊韓國造船業的結構性“短板”,為下一個市場低谷提前做好準備。
其次,從國際合作和市場開拓角度,韓國新政府傾向于借力外交拓市場。強化韓美合作、爭取盟友訂單,其背后不僅是經濟考量,也是外交戰略的一環。面對體量巨大的中國造船業,韓國選擇與美國等盟友合作,共享技術標準、交換訂單信息,形成某種聯盟,以避免在全球市場上被中國全面壓制。特別是在軍船和高技術商船領域,美西方對中國的防范為韓國提供了“縫隙”。李在明充分利用這一點,希望在獲取訂單的同時深化韓美同盟,可謂一舉兩得。當然,這種邏輯也有風險:一旦國際形勢變化,過度依賴某一市場可能引發新的不確定性。因此,韓國政府對外合作采取“經濟務實+風險平衡”的態度,在技術共享、防務出口等敏感問題上仍較為克制,以免刺激周邊或“引火燒身”。
更重要的一點是,韓國新政府造船業政策的走向應被放在中韓造船業的競爭格局中去審視。當前,全球造船業總體上仍處于新一輪“超級周期”階段,但中韓兩國的表現迥異:2023~2024年中國船廠承接了近70%的全球新船訂單,總量約為韓國的4倍,而韓國在全球新造船市場所占份額跌至8年來新低。這一結構性差距令韓國業界深感壓力。盡管韓國船企的訂單簿上仍有生產排期3年以上的高價船訂單,但其長期競爭力堪憂——若只聚焦于少數高端船型而放棄主流市場,則未來可能陷入“塔基規模”難以支撐“塔尖優勢”的困境。因此,韓國造船業內也有人建議政府加大對中小型船企的扶持力度,擴大整體產能,并在集裝箱船、散貨船等主流船型領域同樣全力爭取訂單,以防被全面甩開。
李在明在競選中提出的諸多舉措正是契合了這些呼聲,如扶持中小船廠、加大金融援助力度等,就是為了提升韓國造船業全行業的接單和交付能力,不讓中國獨占市場增量。又如,李在明還強調要重視造船業人才的培養及改善待遇問題,意在打破勞動力“瓶頸”,提高生產效率,從而縮小與中國的差距。
可以說,李在明政府的政策是將造船業視為國家綜合實力競賽中的關鍵戰場,令造船業背負著經濟、就業、科技乃至外交多重使命。其背后的邏輯在于:唯有在技術和產業生態上做加法、在合作和市場上找變量,韓國造船業才能在與中國的較量中守住“陣地”并伺機突破。正如群山船廠的命運所展現出的,船企單靠政府扶持復產并不足以重現當年輝煌,還需開展結構性變革并把握外部機遇。當地官員期望總統和財閥集團的承諾不只是“紙上談兵”,也恰恰折射出韓國造船業復興的關鍵所在:政策“藥方”已經開出,但“療效”如何還取決于執行力度和內外環境。
作者:耿北嶺 王楚/中國船舶集團經濟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