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首艘海洋級智能科考船“同濟”號交付
7月13日,由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為同濟大學建造的我國首艘海洋級智能科考船“同濟”號在上海正式交付。
上海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進,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趙震,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上海市海洋局副局長金宏松,中國船舶集團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兵,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出席“同濟”號交船儀式并分別致辭。
同濟大學原黨委書記方守恩、陳大可院士、宋君強院士、王軍成院士、翦知湣院士、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副所長李維林、中國船級社副總裁張慶文、中船704研究所所長助理陳次祥、天海融合防務裝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尋正來、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珠海)首席工程師周寧、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王凡、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所長方銀霞、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校長婁永琪、嶗山實驗室副主任吳能友、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魏福海、中國科學院深?茖W與工程研究所副所長蔣磊、同濟大學副校長石振明等出席,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呂培明主持儀式。
參加儀式的還有來自上海市交通委員會、上海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寶山區科技創新開發管委會,武漢船舶設計研究院、上海佳船工程監理發展有限公司、廈門國貿海運有限公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上海海洋大學、海軍裝備研究院等單位的領導和代表,以及同濟大學相關職能部門和學院負責同志及師生代表。
裘文進表示,“同濟”號為服務國家海洋強國戰略、開發海洋資源等提供堅實裝備支撐,同時將助力上海在智慧海洋、綠色海洋、深海探索等前沿方向上實現更大突破。“同濟”號具備系統完善的科教功能,為人才培養、產教融合提供了優質載體,為在真實海洋場景中學習與研究,培養跨學科思維與創新實踐能力提供支撐,推動上海高校教育從“課堂”走向“深藍”。
趙震表示,“同濟”號的建成,為學生們打造了一個沉浸式學習平臺。它不僅是一艘科考船,更是一所“漂浮在海上的大學”。學生不僅可以邊行駛邊學習,邊操作邊分析,而且能夠與重大科研項目無縫接軌,在真實的作業任務中提升綜合能力。期待同濟大學打造更多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項目,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提供經驗和范式。
屈煒表示,同濟大學聚焦“深鉆、深網、深潛”,在海洋科學基礎研究、海底觀測的科學與技術結合、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等方面成果顯著。海洋科學考察是海洋科學研究的重要環節,為海洋科技創新提供了源頭活水。“同濟”號科考船理念先進、設計自主、性能優異,必將為同濟大學進一步開展海洋科考和海洋科技人才培養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
金宏松表示,從牽頭建設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到主持國際大洋鉆探計劃航次,再到“同濟”號交付使用,每一步都彰顯同濟大學對“深鉆、深潛、深網”事業發展的執著與擔當。期待同濟大學以“同濟”號交付為新的起點,在海洋科研的廣闊天地間勇攀高峰,助力上,F代海洋城市建設,從上海啟航,邁向深藍,走向世界,譜寫新的華章。
羅兵表示,希望“同濟”號在未來的科考航程中能安全、高效、圓滿地完成各項科學考察任務,不斷取得突破性的科研成果。黃埔文沖一定堅決完成好該項目的后續保障服務工作,為“同濟”號順利履行使命保駕護航,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事業貢獻新的力量。
鄭慶華表示,“同濟”號即將鳴笛啟航,這是同濟大學踐行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里程碑,將推動海洋學科實現從基礎研究向科學與技術結合的轉型,進一步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平臺支撐、人才培養的全鏈條體系。學校將把“同濟”號作為海洋學科創新布局的關鍵載體,著力打造培養海洋專業精英的“搖籃”、突破關鍵技術的“熔爐”、服務國家戰略的“旗艦”,奮力書寫海洋強國的同濟新答卷。
交船儀式上,羅兵、石振明分別代表中船黃埔文沖和同濟大學交換交船文件,標志著“同濟”號正式交付。鄭慶華、陳大可、宋君強、王軍成、翦知湣、羅兵、李維林、陳次祥、張慶文、婁永琪、尋正來、周寧共同為“同濟”號交付推桿。
“同濟”號是一艘2000噸級新一代綠色、靜音、智能型綜合科考船,由中國艦船研究設計中心研發設計,集海洋地質、海洋化學、海洋生物等科考調查,以及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科普教育和文化傳承等多功能于一體,是同濟大學著力打造的“海上校區”。“同濟”號于2024年4月開工建造,今年1月下水,5月完成綜合海試。
“同濟”號總長81.5米,型寬15米,型深6.9米,最大航速16節,續航力8000海里,載員45人,自持力35天,采用國產全回轉電力推進系統,適用于無限航區(冰區除外),是國內首個取得中國船級社(CCS)智能船舶規范i-ship(R1,No,E,I)四個智能符號的海洋級綜合科考船,分別是岸基遠程遙控、開闊水域自主航行、智能能效管理和智能集成平臺,構建了“感知—決策—協同—控制”全鏈路閉環系統。
“同濟”號具備全方位智能感知能力,能夠利用多種傳感器感知周圍環境,形成“空—海—海底”立體探測網絡;具備智能化決策支持能力,搭載先進的船載數據中心與智能決策支持系統,自動生成或優化科考航線和作業方案;具備高效協同通信能力,實現船載數據與岸基指揮中心、合作科研機構的實時雙向傳輸等;具備集成化智能控制能力,實現航線自動規劃、自適應航速優化、智能避碰、高精度動力定位等功能,確保航行安全高效,可顯著提高航行效率,降低油耗,節約運行成本。
作為一艘融合尖端科技、多學科協作的“海上校區”,“同濟”號將為師生帶來從課堂到“移動實驗室”的沉浸式學習體驗。船上可以模塊化搭載多種集裝箱式船載實驗室、作業型ROV(水下遙控機器人)、無人機、無人艇等移動與固定觀測節點自組網裝備,學生可直接參與海洋地質勘探、海洋生態采樣、裝備試驗等任務。這種“邊航行、邊實驗、邊分析”的模式,將理論學習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課題,極大提升學習深度。
船內劃分出460平方米甲板作業區、320平方米實驗室及階梯教室、會議區等空間,可容納多學科團隊同時協作。一次科考航次中,學生可同步完成海底地形測繪(地質學)、水體污染物監測(環境科學)、ROV維修(工程學)等任務,打破傳統學科壁壘。
船舶動力方面,該船采用了先進的直流母排+磷酸鐵鋰電池組的混合動力系統,相較于同類科考船的能耗降低約8%。該船的智能能效系統,航行智能規劃功能可顯著提高航行效率,降低油耗節約運行成本。
該船具有全天候作業能力,可搭載作業型ROV、多臺集裝箱式船載實驗室及多種類無人系統,具備移動觀測節點和固定觀測節點綜合自組網功能,可滿足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物理海洋、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大氣環境等綜合科學考察任務,開展海底地形與地貌、底質與構造、海洋環境與生態的綜合調查以及海洋調查裝備試驗等工作,亦可承擔故障檢測、維修、敷設及后沖埋、海底路由調查及掃測、風電工程勘察等海上工程任務。
在開闊水域航行時,該船可以將船舶航行控制權切換至自主航行系統,借助先進的感知設備洞悉水域情況,獲取各種航行環境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處理后形成決策動作,根據可遇風險程度自主避碰、自動駕駛,極大地減輕船員的工作壓力,降低人為失誤導致事故的風險;亦可以通過先進的傳感器、通訊網絡以及強大的人工算法,實現船岸之間的實時、高效信息交互和精準控制。在岸端,專業操作人員借助該船5G等高速通訊網絡,遠程遙控船舶的航行方向、速度、舵角等參數,下達精準的指令,確保船舶在復雜多變的水域中安全、穩定地航行。
該船在2000噸級船舶平臺基礎上,通過優化布局,設計出460平方米的甲板作業面積、320平方米的實驗室區域、人均10.2平方米的居住艙室和總計一百多平方米的會議區、階梯教室、休閑區、健身區等,以較小的體量實現了3000噸級科考船的作業能力。
由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負責的外形與內裝設計也是“同濟”號的一大亮點。船體外觀飄逸輕盈,像一個時尚的現代建筑,船內明快的色調、清新的裝飾、個性化定制,令人頓感舒適愜意,如同“社區”和“家”一般溫馨。艙內設置寬敞明亮的餐廳、休閑區及健身空間,并引入自然光照設計,緩解長期封閉環境帶來的壓抑感。全船采用高效隔音材料和減振系統,顯著降低機艙噪音對生活區的影響。工作區自動調節溫濕度、照明亮度,保證工作環境舒適。全船覆蓋高速衛星網絡,支持師生與家人高清視頻通話。
交付后,“同濟”號將用于同濟大學海洋學科和其他單位的科學考察航次、海上工程施工任務以及學生海上實習等需求,為海洋科學研究和涉海專業人才培養提供裝備保障。
依托“同濟”號,同濟大學將圍繞“氣候演變熱帶驅動”和“西太平洋地質演變”兩大長期學術目標,夯實基礎研究的厚度,打造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中國學派”;匯聚學校測繪、土木、環境、電子與信息工程和機械等學科的涉海力量,共同開展海洋探測技術的攻關,實現從基礎研究向科學與技術結合的轉型;培養出更多扎實掌握海洋及相關學科基礎知識,具備創新思維、國際視野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進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科發展的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