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中遠海運重工完成集裝箱船甲醇雙燃料改裝項目
日前,隨著船舶纜繩緩緩敲落,上海中遠海運重工“中遠海運天秤座(COSCO SHIPPING LIBRA)”甲醇雙燃料改造項目僅用120小時完成塢修工程,順利出塢,標志著全球首例甲醇雙燃料主、副機同步改造的EPCIC項目完成又一重大節點。
此次甲醇雙燃料改造項目意義重大,進塢操作難度高、時間緊、任務重。早在船舶進塢籌備階段,塢長便展現出卓越的專業素養與前瞻性思維。他提前兩天便一頭扎進圖紙計算工作之中,對船舶尺寸、重量分布等關鍵數據進行反復核算驗證。憑借多年經驗,他敏銳發現圖紙存在數據偏差,隨即以實際參數為基準,重新規劃塢內塢墩布置方案和船舶定位方案,確保每一個數據精確無誤,為船舶安全進塢筑牢根基。同時,他還精心編制進塢詳細策劃,對各環節作業人員進行系統梳理。面對人員緊張的情況,積極協調工區內部資源,通過靈活調配人力,保障每個崗位都有精兵強將駐守。
為確保當天下午1點進塢工作萬無一失,峨眉山塢內的作業團隊從凌晨便開啟了“連軸轉”模式。晨光初現時,塢區已人頭攢動,團隊成員根據塢長的規劃方案對塢墩排布進行精細優化,他們手持卷尺在暑氣漸升的塢區來回測量,針對船舶重點承重區域進行塢墩加密。臨近正午,烈日炙烤著金屬塢墩,表面溫度超過60℃,團隊成員的工服被汗水浸透,在烈日下蒸發出水汽,很快又結出層層鹽霜。但他們始終未停下手中的工作,直至下午進塢前半小時,仍在對最后一組塢墩進行誤差校驗,用“毫米級”的嚴苛標準確保每個環節零疏漏。從晨光微露到烈日當空,團隊連續作業超6小時,以“與時間賽跑”的緊迫感完成了數百個塢墩的精準排布。
進塢時,高溫炙烤著整個峨眉山塢,氣溫超過35℃。面對嚴峻考驗,塢長早有周全部署:進塢前組織全員開展專項交底會,將作業流程、安全要點、應急措施等內容逐一細化傳達;提前備足冷飲水、藿香正氣水、人丹等防暑物資,在作業現場設置多個清涼補給點;并根據高溫作業特點,科學調整作業時間。在保障作業進度的同時,最大限度降低員工中暑風險,確保每項工作安全、平穩開展。
進塢后,面對塢期緊、人員多的挑戰,項目組需解決雙梯搭建與門機行走的沖突難題。塢長帶領團隊勘查后,提出在首尾平臺搭建上船梯,通過坐墩圖將前后位置精度控制在100mm內。為固定船梯,團隊將滾動輪改為槽鋼,用角鋼限位,下端墊松木緩沖晃動,上端以花藍螺絲緊固,還將首梯與花架結合以減小傾斜角度,既不影響門機吊運覆蓋,又確保了雙梯安全搭建,為高效施工奠定基礎。
在船殼扒皮打水階段,為避免因水艙水量不足導致打水中斷,廠區暫停非必要用水設備,全力保障峨眉山塢的用水需求。關鍵時刻,連續奮戰多日的塢長和老軌,再次挺身而出,憑借豐富經驗和專業知識,帶領團隊守在設備旁實時監測壓力變化,不斷調整設備參數、查看里外檔艙室水位變化、排除故障隱患,最終確保淡水足量供應。
在整個進出塢過程中,各部門之間緊密配合,協同作戰。塢長時刻關注氣象水文環境變化,并根據船舶在塢內狀態,指揮拖輪進行調整,確保出塢正常進行;操作人員嚴格按照操作規程,精準操控設備,保障船舶安全出塢;后勤保障人員則為奮戰在一線的同事們提供充足的物資和清涼飲品,助力大家抵御高溫。
經過不懈努力,“中遠海運天秤座”輪最終順利出塢。此次出塢不僅是項目推進的重要節點,更是上海中遠海運重工技術實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的有力證明。在炎炎夏日里,上海中遠海運重工的奮斗者們用亮劍的勇氣和奮斗的實干精神克服重重困難,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全力打造綠色、低碳、智能船舶與海洋工程修理改裝旗艦工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