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體盈利!韓國中型船企“四大金剛”全面復蘇
曾因全球造船市場長期低迷而瀕臨倒閉的韓國中型造船企業正全面復蘇。
今年第一季度,DH造船(大韓造船)、HJ重工(原韓進重工)、K造船(原STX造船海洋)、大鮮造船等4家中型船企均實現了盈利,特別是除大鮮造船外,其他3家船企是時隔14年首次實現同時盈利。作為韓國造船業的“腰部力量”,這4家總計雇傭了約1萬名員工的船企的“復活”,為地區經濟發展和就業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
位于全羅南道海南郡的DH造船,目前手持訂單金額約3萬億韓元(約合22億美元、158億元人民幣),已經滿足了3年的工作量所需,正滿負荷運轉以確保交付期。
2024年,DH造船在全球中型油船的市場占有率約14%,位居全球第一,營業利潤率也達到了船企中少見的14%。這得益于該公司構建了從鋼材預處理到分段制作的全流程自主作業體系,無需外包任何工程。
今年第一季度,DH造船實現營業收入3077億韓元(約合15.4億元人民幣),實現營業利潤達到697億韓元(約合3.5億元人民幣)。
位于慶尚南道昌原市鎮海區的K造船,今年第一季度的平均開工率達110%,遠高于去年93%的平均開工率,這意味著船廠需通過休息日和夜間加班來完成生產任務。隨著公司的高速運轉,其業績也得到了顯著改善,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856億韓元(約合14.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7%;實現營業利潤127億韓元(約合6336萬元人民幣),同比飆升404.9%。
K造船復蘇的主要原因在于成品油海運市場的高漲。俄烏沖突的長期化推動成品油運輸從陸上管道轉向海運,帶動相關船型價格大幅上漲。截至目前,該公司累計交付的MR型油船已超過240艘。去年7月,該公司已經交付了首艘LNG雙燃料動力成品油船,正在加速布局環保船舶市場。
位于釜山市影島區的HJ重工近年來在韓國具有優勢的軍船市場找到了突破口。該公司曾因收購菲律賓蘇比克造船廠而躋身世界前六,但在2010年代的船市低谷期嚴重受挫。2021年,HJ重工結束近5年的債權團管理后重新出發,重點拓展軍船細分市場與綠色燃料船領域,專注于與大型船企業務不重疊、且能與中國形成差異化競爭的特種船市場。
今年5月在釜山舉行的韓國國際海事防務產業展(MADEX)上,HJ重工展示了大型運輸艦(LPH) “馬羅島”號和“獨島”號、高速登陸艇(LSF-II)、導彈高速艦(PKG)、3000噸級警備救助艦等產品,吸引了阿聯酋、埃及等中東國家的關注,部分國家已實地考察影島造船廠。
今年一季度,HJ重工實現營業收入4100億韓元(約合20.5億元人民幣),實現營業利潤54億韓元(約合2694萬元人民幣)。
規模相對較小的大鮮造船今年已進入結構調整的第三年。此前,該公司主要生產中小型集裝箱船和散貨船,由于前期“過度低價接單”而導致業績惡化。該公司計劃,在今年內完成所有低價新造船項目,加速改善經營體制,持續縮小赤字規模。
今年一季度,大鮮造船實現營業收入702億韓元(約合3.5億元人民幣),營業利潤12億韓元(約合600萬元人民幣)。未來,該公司計劃抓住韓美造船業加大合作力度的機遇,目光投向艦艇MRO(維護、修理與大修)領域。
韓國業界人士表示,韓國中型船企的數量一度曾超過20家,但經歷船市低谷的殘酷調整后,目前只剩下DH造船、HJ重工、K造船、大鮮造船4家。近年來,這些中型船廠通過結構調整已完成了深度轉型,即果斷退出難以抵御中國船廠低價競爭的集裝箱船市場,轉而聚焦油船、特種船、成品油船等優勢領域,提升競爭力。
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的數據顯示,4家中型船企雇傭的員工約1萬人,而帶動產業鏈整體就業人數達到了15萬人,是韓國造船業的重要支柱。盡管韓國中型船企的全球市場占有率已從2007年的17%降至去年的4%,但今年以來已回升至9%。在經歷造船業的“嚴冬”后,這些船企正積蓄力量尋求新突破,其中DH造船計劃年內上市,6月24日已向韓國金融委員會提交證券申報書,啟動在韓國綜合股價指數(KOSPI)市場上市的 IPO 公開募股程序,有望以超過1萬億韓元(約合53億元人民幣)的估值登陸資本市場。
